今天(9月10日)这个教师节,有点儿特别。
“马云将辞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一职。”
一早,马云通过阿里巴巴官方“如约”发布了这条消息。
这也是继本周末《纽约时报》、彭博社等多家外媒报道“马云辞职”之后,来自其本人的正式回应。
在这封公开声明中,马云坦陈了多处关键信息,包括自己卸任的具体日期,和继任的接班人:
“明年9月10号,自己将不再担任董事局主席,由现任CEO张勇接任。”
这一公开表态,也让此前就密切关注马云个人去向的国内外媒体瞬间“炸锅”:一个“互联网帝国”缔造者在他54岁这年选择急流勇退,无论从哪个角度看,这都是一个绝佳的迷人故事。
更何况,离开了马云的阿里巴巴,和离开了阿里巴巴的马云,及其各自前路,则是更为复杂的课题……
而“传承”也好,“转身”也罢,就在这无数叹息和猜测之中,有一个国家的担忧和焦灼格外引人注目——
马云要退休?印度急喊话:别忘了继续重视印度
“中国巨富马云从阿里巴巴退休,对印度而言意味着什么?”
9日,在马云“退休”与否的疑云还未解开时,印度印亚新闻社便不无担忧地如此发问道。
在这家印媒看来,马云的离职将对印度电子商务领域产生影响。
而这一担忧显然有其充分理由:近年来,随着印度电子商务领域的蓬勃发展,阿里巴巴对印度零售业的影响力正在越来越大。
“阿里巴巴在印度进行了多元化投资,包括对数字支付平台Paytm的顶级投资,以及更多数字媒体领域的投资和创新计划。”文章介绍说。
另外,不仅是私营部门,阿里巴巴也在加强其与印度政府部门的互动与合作:刚刚过去的9月3日,印度安得拉邦经济发展局就与阿里云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。
在这份谅解备忘录中,安得拉邦希望利用阿里巴巴的云和智能城市技术,帮助自己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、综合交通管理、智慧城市管理,以及中小企业和技能发展计划。
印亚新闻社还提到,阿里巴巴曾表示,印度是其全球战略中“非常重要”的市场,2015年,印度总理莫迪还曾与马云会面。
也正因为阿里巴巴对印度市场的深耕,才令印媒担心,马云的卸任会影响到阿里巴巴对印度市场的重视程度。
“马云需要清楚地告诉他的继任者:应该专注于像中国一样、市场尚未饱和的印度,并在阿里巴巴拥有专业知识的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。”文章最后这样“喊话”行将退休的马云。
事实上,印媒面对“马云退休”话题的焦虑,不止体现在这里——此前《纽约时报》报道有关传闻时,印媒和印度网友第一时间便跳出来“辟谣”。
在《印度时报》针对“退休说”的澄清报道下,不少印度网友纷纷指责《纽约时报》传播“假新闻”,并不忘表达对马云的喜爱。
一位网友表示,从英语老师到亿万富翁,马云鼓舞了很多人,希望卸任后的他,可以做令自己觉得开心的事。
外媒解析离开背后:个体选择?时代使然?
毫无疑问,在把阿里巴巴打造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商和电子支付公司的同时,马云,也把自己变成了世界上最耀眼的大IP。
“这名英语教师改变了中国人购物和付款的方式,并成为中国最富有的人之一。”《纽约时报》这样评论道。
而在赞叹其个人成就的同时,外界此番讨论的重点还在于:马云离开的背后,到底是个体选择,还是时代使然?
在今天发布的公开信中,马云并未过分剖白自己,但他表示:卸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是他深思熟虑、认真准备了10年的计划,标志着阿里巴巴完成了从依靠个人特质变成依靠组织机制、依靠人才文化的企业制度升级。
“10年前我们就问自己这个问题,如何保证马云离开公司以后,阿里巴巴依然健康发展?我们相信只有建立一套制度,形成一套独特的文化,培养和锻炼出一大批人才的接班人体系,才能解开企业传承发展的难题。为此,这十年来,我们从未停止过努力和实践。”
“坦白说,我认为马云此举并非是‘大动作’。他几年前就从首席执行官职位上退下来,并且非常具体地发表了关于希望年轻人领导公司的言论。”美国新兴市场互联网交易基金创始人凯文·卡特说。
“马云的卸任,突破了传统的中国商业模式”
公开信中,马云暗示了他未来的去处:将效仿比尔·盖茨投身慈善,并重圆作为一名教师的梦想。
也正是十年前,比尔·盖茨从微软正式退休。而伴随微软重新崛起的同时,比尔·盖茨也在慈善领域取得了骄人成就。
“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,今天的巨人很可能明天就成为行将灭绝的恐龙,视窗时代的微软如此,今天的阿里巴巴同样面临这样的风险。” 有媒体如是评说今天的阿里巴巴和昔日的微软之间可能的相似性。
而马云今日的选择,又显然再次呼应了这一相似性。
“世界那么大,趁我还年轻。”他在信中说,“我想回归教育,做我热爱的事情会让我无比兴奋和幸福。”
也许正如彭博社所说,马云的这次转身,对他而言并不是一个时代的终结,而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。
事实上,马云的离开,对于中国尚处年轻阶段的互联网行业而言,又何尝不是一个开始。
“长期以来,中国的企业家会将接力棒传给自己的儿子和女儿。”
在《金融时报》看来,当马云宣布卸任,他的继任者已经从员工队伍中培养出来——这显然是对传统的中国商业模式的一种突破。
“这标志着中国科技企业界的新时代,而其中大部分企业的成立时间仅为20年。”文章说。